[纺织服装:产业转移之风渐起]
发布日期:[2008/8/15]
共阅[2052]次
从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产业转移将是未来行业发展的一大趋势,这也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的一大表现
目前,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带来的重重压力之下,我国纺织服装产业悄然加快向中西部地区以及东南亚地区转移的步伐。
“成本倒逼”激发产业转移
“由于招不到工人,公司的5条成型生产线一度缩减至2条。”东莞清溪吉兴鞋厂的人事部经理对于“民工荒”显示出无奈。
其实,“招工难”只是当前沿海一些企业遭遇生存困局的一个方面。今年以来,通货膨胀压力加大,成品油价格居高不下,煤电油运力紧张、原材料价格频涨……中国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一系列困难和不确定因素,刺痛了加工制造业最为敏感的成本“神经”。
同时,近年来,人民币升值不止进一步挤压了出口企业的利润。有关资料显示,人民币每升值1%,棉纺织、毛纺织、服装业的利润率下降3.19%、2.27%、6.18%。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的调查显示,今年一季度,江苏、浙江、山东等6个省市,纺织行业中三分之二的企业平均利润只有0.62%。
加上一系列促进产业转移和结构调整的政策出台,节能减排和劳动合同法陆续实施,环境保护门槛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等劳工权益有了强制约束。各种复杂因素累加的高成本,激发了新一轮产业转移的兴起。
从欧美到日本,到“亚洲四小龙”,到中国东南沿海,再到中国中西部,世界产业转移的最初动因都是为成本所逼。
“发达国家经验表明,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产业转移是很自然的态势。有效配置资源,开拓市场,将生产加工环节有选择地迁移到成本相对较低或靠近终端市场的地区,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过程。”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表示。
东部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移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速推进,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联系日益增多,相互依赖、相互影响日益扩大,国际之间、国内东部沿海和中西部地区之间的产业转移加速。
国际产业转移的重心开始由原材料向加工工业、由初级产品向新兴工业、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转移的层级也越来越高,跨国公司不仅转移加工制造环节,而且正在将地区经济总部、研发设计等高端环节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实行新的全球战略布局调整。
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引进外资项目办副处长张建功认为,“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高峰期,也是我国东部地区产业升级的重要机遇期。”
面对国际国内这一激烈的竞争态势,东部沿海地区必须痛下决心,为新一轮的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腾出发展空间,加速推进本地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
目前,沿海地区已进入工业化后期,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要求日益增强。为此沿海省市纷纷调整功能定位,正在催生以知识为内容的新兴产业。
在我国重服装名镇——虎门,政府提出了“创新发展”的思路,设想将一些服装产业等技术含量不很高的产业用地置换出来用于发展高新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业。
浙江温州也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温州的产业结构要转型,要从服装产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电子、机械等高科技产业转化。
东部沿海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将进一步加快其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的步伐。
政府政策推动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的发生,除了市场环境的恶化外,政府“有形之手”的推动,也加速了纺织服装产业的转移。以往沿海地区为招商引资而向企业提供的种种优惠,如今都被无情地取消了。
“如果只是外部环境的恶化,也许我还会希望通过贷款等方式咬牙挺过去,但政府的态度让我们明白,我们在这里已经不受欢迎了。”广东东莞一服装企业负责人表示。
“温州的土地资源非常紧缺,目前在温州,服装企业用地政府坚决不批。于是这些服装企业开始向江西、安徽等地转移,”原温州服装商会秘书长汪家福说。
富绅集团董事长陈成才表示,“沿海的一些地区,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很多企业发展起来了,积累了不少资金和经验。密集型的用人产业已经被资金密集型和科技密集型所取代。在整个政府官员的观念当中,服装行业已经没有改革开放的时候那么重要。”
另外,十年来,中央政府曾提出过“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国家战略,但微观企业层面的规模性迁移还是要依靠市场的自身力量去发动。商务部两年来启动的“万商西进”工程,开始得到众多企业的响应。但与以往不同的是,当前的情况已不再是政府一厢情愿,而是更多企业为自身发展需要主动西进。这也使得中部招商引资工作真正跃上了新台阶。
在第十届宁波国际服装节期间,浙江省、山东省、江苏省、安徽省、陕西省、深圳市、杭州市、宁波市的服装协(商)会相聚中国服装名城宁波,就区域合作与协同发展问题达成共识,主要讨论的就是产业转移问题。
在中央及地方政府的推动下,纺织服装产业转移正形成一种大趋势。
产业转移正形成大趋势
“过去招商引资,感觉像挖人墙脚;现在招商引资,各地都非常欢迎,都是座上宾。”今年“两会”期间,时任江西省合作办主任谭晓林的一席话,颇能代表目前中部省份官员的心态。
近几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纺织服装企业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在此过程中,国内一些知名企业捷足先登。如浙江培罗成集团公司计划迁往湖北宜昌,浙江象山定点加工生产“阿迪达斯”、“老人头”、“耐克”等世界著名品牌的服装企业计划迁往江西鄱阳,山东如意集团投资40亿元在三峡库区的万州建设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紧密纺基地,上海三毛集团落户重庆,雅戈尔15万套西服在重庆下线,浙江华孚纺织集团公司收购阿克苏纺织厂。
而中部省份积极做好迎接沿海纺织产业转移的准备。六省的《十一五规划纲要》里,都将纺织服装业放在本省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地位,如河南提出要建立全国重要的新型纺织工业基地,湖北省提出到2010年纺织工业销售收入力争达到1000亿元。
据中国服装协会发布的报告显示,东部地区生产开始收缩;中部地区产量同比提高了30%左右。河南、湖南、安徽、四川等内陆省份已经成为服装企业投资活跃省份。
《中国服装行业发展报告2005—2006》预测,未来五年纺织业向中西部的转移将达到高峰,我国纺织行业的区域分布将重新构建。
产业转移促进产业升级
这次沿海地区产能的转移并不是把过剩的、落后的设备转移到中西部去,而是一种产业升级的转移,符合在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的背景下,政策鼓励支持的方向。
“转移并不意味着放弃,”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新闻中心主任孙淮滨表示,大部分企业把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基地转移到了中西部,而在东部转做高端产品。
孙淮滨特别强调了“梯度”二字,转移是出于比较成本优势的考虑,并不是生产能力的简单迁移,而是“升级型”的转移。梯度转移的目的,就是在东部和中西部形成“区域互补”优势,实现纺织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化。
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蒋衡杰表示,服装行业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的步调在加快,有助于思考如何更好地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在贯彻“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战略中做好“留什么、放什么”工作;对于中西部来讲,谁更好更早地做好产业转移的相关准备,如产业链配套的建设、生产管理技术的引进、服务承诺的到位,谁就能最终分享到更大的机会。
他指出,“地区间的产业转移会进一步快速发展,这一轮产业转移将一直伴随国家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延续下去,直到区域间的发展差距、产业梯度差异缩小到一定程度,产业转移至少会持续十年以上。”
从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产业转移还将是未来行业发展的一大趋势,这也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一大表现。
目前,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带来的重重压力之下,我国纺织服装产业悄然加快向中西部地区以及东南亚地区转移的步伐。
“成本倒逼”激发产业转移
“由于招不到工人,公司的5条成型生产线一度缩减至2条。”东莞清溪吉兴鞋厂的人事部经理对于“民工荒”显示出无奈。
其实,“招工难”只是当前沿海一些企业遭遇生存困局的一个方面。今年以来,通货膨胀压力加大,成品油价格居高不下,煤电油运力紧张、原材料价格频涨……中国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一系列困难和不确定因素,刺痛了加工制造业最为敏感的成本“神经”。
同时,近年来,人民币升值不止进一步挤压了出口企业的利润。有关资料显示,人民币每升值1%,棉纺织、毛纺织、服装业的利润率下降3.19%、2.27%、6.18%。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的调查显示,今年一季度,江苏、浙江、山东等6个省市,纺织行业中三分之二的企业平均利润只有0.62%。
加上一系列促进产业转移和结构调整的政策出台,节能减排和劳动合同法陆续实施,环境保护门槛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等劳工权益有了强制约束。各种复杂因素累加的高成本,激发了新一轮产业转移的兴起。
从欧美到日本,到“亚洲四小龙”,到中国东南沿海,再到中国中西部,世界产业转移的最初动因都是为成本所逼。
“发达国家经验表明,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产业转移是很自然的态势。有效配置资源,开拓市场,将生产加工环节有选择地迁移到成本相对较低或靠近终端市场的地区,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过程。”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表示。
东部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移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速推进,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联系日益增多,相互依赖、相互影响日益扩大,国际之间、国内东部沿海和中西部地区之间的产业转移加速。
国际产业转移的重心开始由原材料向加工工业、由初级产品向新兴工业、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转移的层级也越来越高,跨国公司不仅转移加工制造环节,而且正在将地区经济总部、研发设计等高端环节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实行新的全球战略布局调整。
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引进外资项目办副处长张建功认为,“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高峰期,也是我国东部地区产业升级的重要机遇期。”
面对国际国内这一激烈的竞争态势,东部沿海地区必须痛下决心,为新一轮的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腾出发展空间,加速推进本地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
目前,沿海地区已进入工业化后期,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要求日益增强。为此沿海省市纷纷调整功能定位,正在催生以知识为内容的新兴产业。
在我国重服装名镇——虎门,政府提出了“创新发展”的思路,设想将一些服装产业等技术含量不很高的产业用地置换出来用于发展高新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业。
浙江温州也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温州的产业结构要转型,要从服装产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电子、机械等高科技产业转化。
东部沿海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将进一步加快其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的步伐。
政府政策推动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的发生,除了市场环境的恶化外,政府“有形之手”的推动,也加速了纺织服装产业的转移。以往沿海地区为招商引资而向企业提供的种种优惠,如今都被无情地取消了。
“如果只是外部环境的恶化,也许我还会希望通过贷款等方式咬牙挺过去,但政府的态度让我们明白,我们在这里已经不受欢迎了。”广东东莞一服装企业负责人表示。
“温州的土地资源非常紧缺,目前在温州,服装企业用地政府坚决不批。于是这些服装企业开始向江西、安徽等地转移,”原温州服装商会秘书长汪家福说。
富绅集团董事长陈成才表示,“沿海的一些地区,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很多企业发展起来了,积累了不少资金和经验。密集型的用人产业已经被资金密集型和科技密集型所取代。在整个政府官员的观念当中,服装行业已经没有改革开放的时候那么重要。”
另外,十年来,中央政府曾提出过“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国家战略,但微观企业层面的规模性迁移还是要依靠市场的自身力量去发动。商务部两年来启动的“万商西进”工程,开始得到众多企业的响应。但与以往不同的是,当前的情况已不再是政府一厢情愿,而是更多企业为自身发展需要主动西进。这也使得中部招商引资工作真正跃上了新台阶。
在第十届宁波国际服装节期间,浙江省、山东省、江苏省、安徽省、陕西省、深圳市、杭州市、宁波市的服装协(商)会相聚中国服装名城宁波,就区域合作与协同发展问题达成共识,主要讨论的就是产业转移问题。
在中央及地方政府的推动下,纺织服装产业转移正形成一种大趋势。
产业转移正形成大趋势
“过去招商引资,感觉像挖人墙脚;现在招商引资,各地都非常欢迎,都是座上宾。”今年“两会”期间,时任江西省合作办主任谭晓林的一席话,颇能代表目前中部省份官员的心态。
近几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纺织服装企业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在此过程中,国内一些知名企业捷足先登。如浙江培罗成集团公司计划迁往湖北宜昌,浙江象山定点加工生产“阿迪达斯”、“老人头”、“耐克”等世界著名品牌的服装企业计划迁往江西鄱阳,山东如意集团投资40亿元在三峡库区的万州建设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紧密纺基地,上海三毛集团落户重庆,雅戈尔15万套西服在重庆下线,浙江华孚纺织集团公司收购阿克苏纺织厂。
而中部省份积极做好迎接沿海纺织产业转移的准备。六省的《十一五规划纲要》里,都将纺织服装业放在本省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地位,如河南提出要建立全国重要的新型纺织工业基地,湖北省提出到2010年纺织工业销售收入力争达到1000亿元。
据中国服装协会发布的报告显示,东部地区生产开始收缩;中部地区产量同比提高了30%左右。河南、湖南、安徽、四川等内陆省份已经成为服装企业投资活跃省份。
《中国服装行业发展报告2005—2006》预测,未来五年纺织业向中西部的转移将达到高峰,我国纺织行业的区域分布将重新构建。
产业转移促进产业升级
这次沿海地区产能的转移并不是把过剩的、落后的设备转移到中西部去,而是一种产业升级的转移,符合在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的背景下,政策鼓励支持的方向。
“转移并不意味着放弃,”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新闻中心主任孙淮滨表示,大部分企业把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基地转移到了中西部,而在东部转做高端产品。
孙淮滨特别强调了“梯度”二字,转移是出于比较成本优势的考虑,并不是生产能力的简单迁移,而是“升级型”的转移。梯度转移的目的,就是在东部和中西部形成“区域互补”优势,实现纺织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化。
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蒋衡杰表示,服装行业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的步调在加快,有助于思考如何更好地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在贯彻“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战略中做好“留什么、放什么”工作;对于中西部来讲,谁更好更早地做好产业转移的相关准备,如产业链配套的建设、生产管理技术的引进、服务承诺的到位,谁就能最终分享到更大的机会。
他指出,“地区间的产业转移会进一步快速发展,这一轮产业转移将一直伴随国家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延续下去,直到区域间的发展差距、产业梯度差异缩小到一定程度,产业转移至少会持续十年以上。”
从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产业转移还将是未来行业发展的一大趋势,这也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一大表现。